华诚 > 柳青

影片介绍

柳青

导演:田波 

主演:成泰燊 丹琳 师清峰 

题材:剧情 

内容简介:
  影片讲述了建国初期,人民作家柳青长期扎根农村搞创作,他坚守良知,历经磨难,潜心创作一部反映社会主义农业合作化运动题材的史诗巨著《创业史》的故事。 1952年,新中国刚刚成立不久,国内一穷二白,百废待兴。国家在农村推行社会主义初级改造,引导农民走合作化道路。36岁的作家柳青怀揣崇高的文学理想,他决心像托尔斯泰一样长期生活在农村,用小说的方式记录这段伟大的历史变革,创作一部关于我国农村社会主义改造的《创业史》。于是他决然辞去中国青年报文艺副刊主编的职位,放下北京优厚的行政待遇,只身返回陕西长安县,开始了雄心勃勃的创作实践。为了深入生活,一改干部行头,干脆剃成光头,换上农民的粗布衣服,帮助村里的青年党员王家斌创办农业初级社。为了和农民打成一片,决定和笔下的原型人物朝夕相处,他说服妻子马葳带着孩子们干脆住到了皇甫村,一边帮助大家搞生产,一边为写作积累素材的柳青赢得了王家斌和村民们的支持和信赖。皇甫村在柳青和王家斌的共同努力下,创立了长安县第一个初级农业社,并连续两年获得大丰收。外界都在等着这位著名作家拿出像样的作品面世,而柳青发觉自己新作品的创作水平还停留在老路上,在寻求突破,迟迟不愿交稿,几年拿不出作品问世,引起外界各种非议。领导上门关心探问,柳青表示不能把自己都不满意的作品交给读者,并坚定自己的创作道路,为了鞭策自己拿出更高水准的文艺作品,他果断烧掉了书稿,开始了创作上的突围。妻子马葳面对日复一日农村乡文书的琐碎生活,看到丈夫创作的艰辛,感到无望。得知自己的同学们都体面的在大城市生活,事业上也小有成就,她决心离开柳青回到省城工作。夫妻之间的矛盾逐渐升级,马葳无奈之下带着孩子离开了柳青。柳青开始独立面对生活上和精神上的多重压力和考验,《创业史》一部二稿在困境中有所突破。此时,高级社成立,暴露了农村合作化运动的多方面问题,柳青切身感受到,政策对农村生产生活的影响,将对农村大跃进的思考写成了纪实小说《恨透铁》。柳青鼓励王家斌等村干部要坚持工作实事求是,为老百姓办事要不忘初心。现实中受挫被批斗的王家斌精神上受到打击,变得心灰意冷。柳青坚持的生活方式和创作道路也受到严厉批评,百感交集的他患上一身毒疮,精神和肉体备受煎熬。眼见农民都在河滩砸锅炼钢,烂在收地里的粮食没人收拾,柳青从实际出发,向领导恳求,冒着巨大的风险支持农民们抢收粮食,风雨交加中柳青病倒,妻子马葳来探望柳青,看到丈夫写下厚厚的书稿,读完手稿后,马葳真正理解了柳青,心甘情愿辞去工作回家给柳青作助手,决定陪同丈夫一起完成后面三部的创作。1960年,历时6年创作完成的《创业史》第一部终于发表了,轰动文坛,好评如潮。一时采访,报道的记者接踵而至。柳青声明了自己的三不原则,清醒的认识到自己的创作道路并不是适合每个人,创作道路应该是多种多样的。此时,正值三年困难时期,家里生活捉襟见肘,柳青夫妇把第一部的稿酬16056元全部捐给公社,为皇甫村建了机械厂和医院,改善乡亲们的生产和生活条件。为了给全村拉电,柳青向出版社预支了7000元稿费,全村都通上了电。正在他展开第二部《创业史》的写作时,一场革命运动席卷而来,柳青一家被迫离开了他生活了十四年的皇甫村,也终止了《创业史》的写作,柳青在面对苦难的人生困境,能否坚守对党的信念?他是如何思考认识农业合作化这段历史的得与失?他对未完成的《创业史》又有怎样的思考?影片将通过对这位人民作家的塑造,表达了一代知识分子的良知与信念。将着力刻画他在历史进程中,给后世留下的宝贵的精神财富,以勉励和启示后来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