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诚 > 喜马拉雅王子

影片介绍

喜马拉雅王子

导演:胡雪桦 

主演:蒲巴甲 宗吉 多布杰 

题材:剧情 

内容简介:
      在远古中国的西北高原地区,有着一个传奇而神秘的国度——甲波国,正值壮年的国王突然驾崩,政权迅速更迭。十七岁的大王子拉摩洛丹为此悲痛不已,不想,不久后他竟然又亲眼目睹了美艳的母后在服丧期后与自己的叔叔克洛朗匆匆成婚,成为新一代的国王与皇后。
      失魂落魄的拉摩洛丹在恍惚中见到了父亲的鬼魂,父亲告诉拉摩洛丹,是克洛朗设计用毒药毒死了自己,他要拉摩洛丹为他报仇。自此,拉摩洛丹开始寻找机会复仇,却被悲痛欲绝的母后百般阻拦,癫狂中的王子误杀了恋人奥萨鲁央的父亲,奥萨鲁央因此发疯,整日唱着思念而哀伤的情歌,不久后便抑郁而死。
      拉摩洛丹被派往遥远的波斯国,途中遇到为开辟商道而勇往直前的公主阿郗苏羯,公主的雄心和胆识让拉摩洛丹幡然醒悟,他决然不再逃避死亡与痛苦,然而等待他的却是奥萨鲁央冰冷的尸体。奥萨鲁央的哥哥雷桑尔誓言要为父亲、妹妹复仇,克洛朗却意外地挡在了拉摩洛丹身躯之前。
      看着陷入绝望之中的拉摩洛丹,母后终于忍不住将真相告诉了他,原来如今的新王克洛朗才是拉摩洛丹的亲生父亲,当年,是老国王拆散了相爱的恋人,强娶了美丽的姑娘。再次受到命运捉弄的拉摩洛丹终于有了放弃复仇的理由,但他却始终无法忽视奥萨鲁央的死、父王的惨死与雷桑尔的仇恨。
      拉摩洛丹接受了雷桑尔的决斗,并将毒剑留给了自己,最终他的牺牲换来了雷桑尔的宽容,换来了母亲的解脱,也换来了父亲的愧疚,在一大片染红的雪地里,如影随形的冤魂终于像抛掷出去的利剑一般仓惶而逃,雪域清澈的天空重又传来天籁般的歌声,挣脱了复仇桎梏的人们在死亡的瞬间获得重生。
 
精彩视点:
      莎士比亚的作品从它问世的那刻起直到本世纪的今天,阅读者、观看者和改编者不乏其人。四大悲剧之一《哈姆雷特》更是如此。中国第五代导演,中国电影史上第一个具有博士学位的学者型导演胡雪桦拍摄的《喜马拉雅王子》便改编自这部作品,讲述的是发生在中国古代藏族的传奇故事。名为改编,实则是一种全新的演绎。《喜马拉雅王子》使我们看到了一部全新的21世纪的中国藏族版《哈姆雷特》。这部作品充满了东西方文化的神秘交融,更到处洋溢着雪域高原的传奇与神秘。
      影片除了网罗到著名藏族作家扎西达娃出任编剧,摄影师侯咏担纲摄影,《阿姐鼓》的作曲者何训田负责音乐外,还拥有一个阵容强大的演员队伍,剧中的主要角色均由藏族演员担纲,其中有电影《可可西里》中的获奖演员多布杰,曾出演过《红河谷》、《尘埃落定》等影视剧的洛旦以及电影《天浴》中的男主角洛桑等。至于影片的男主角更是个噱头十足的人物——2006年“加油!好男儿”全国总冠军蒲巴甲,身为少数民族的蒲巴甲首次触电就进到了这样一个一流的创作集体,他诠释的全新藏族版的《哈姆雷特》也因此变得更加值得期待。
 
 
《喜马拉雅王子》:神秘的藏族版“哈姆雷特”
 
      莎士比亚的作品从它问世的那刻起直到本世纪的今天,阅读者、观看者和改编者不乏其人。无论是观众还是导演,或者是读者,他们中始终存在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莎士比亚的作品应该以原汁原味的方式呈献给观众,应该保持莎士比亚时代的原有场景,援用古老的丹麦环境,不改莎士比亚的台词等。然而在当代世界戏剧舞台上我们看到的却是另外一番景象,世界各国的编导们为了适应不同时代的审美需求,总是站在各自的时代以及文化视角,对莎士比亚的作品进行着全新的解读,再现着“说不尽的莎士比亚”,莎士比亚就是在这种不同的解读中延续着他的生命。
      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之一《哈姆雷特》更是如此。中国第五代导演,中国电影史上第一个具有博士学位的学者型导演胡雪桦拍摄的《喜马拉雅王子》使我们看到了一部全新的21世纪的中国版《哈姆雷特》。这是一部浸润了中英文化,中藏文化,更具东方宗教文化气息的作品,它让我们看到了东西方文化的神秘交融,更领略到了雪域高原的传奇与神秘。
 
 
链接一:藏域风情
 
      西藏是一个神秘的地方。宗教、民族、风俗和人情,雪域高原的一切都像喜马拉雅山一样让人琢磨不透,却又时时散发无尽的魅力,吸引你情不自禁地想要去走近她,了解她。影片中的拉摩洛丹王子在自己的神秘身世面前,迷茫、困顿、忧郁、彷徨,观众意欲探究他身世秘密的迫切程度丝毫不亚于对他所处神秘高原的好奇。这正是导演的高明之处,在影片伊始,观众在惊叹目光所及的雪域美景时,就不自觉地被带入到寻求王子神秘的身世之路了。
      西藏之神秘,一方面是由于地域特点所形成的天堑阻隔,使在雪域生活的藏民和平原的人们长期联络稀疏,没有机会交流相处,从而形成了彼此间的陌生感,甚至是敬畏感和距离感。《喜马拉雅王子》虽没有明确的介绍藏文化主旨,却也在拨去藏域神秘面纱的道路上更进了一步。另一方面,由于藏土之地,全民信奉宗教,而藏传佛教的地域特色和风格也使藏域更多了些与他地不同的异域风俗。
 
链接二:魔幻色彩
 
      关于藏传佛教是如何传入西藏的,历史上还有一个有趣的传说。大约在公元5世纪,一天吐蕃王室的祖先拉托多聂赞在雍布拉康屋顶上休息,忽然天上掉下来几件佛教宝物,国王不懂它们的用途,只听见空中有声音说,在你五代以后将有一个懂得这些东西的赞普(吐蕃王朝的国王)出现。 当然天上掉宝物只是神话。藏文史籍说,这些东西是印度人带来的,当时西藏人不知其涵义,印度人只好将它们藏起来,自己回印度了。不过,佛教确实是在7世纪吐蕃王朝著名国王松赞干布时开始传入西藏的。
松赞干布去世后,西藏历经半个多世纪的权力之争,到其曾孙赤德祖赞时,才又大力发展佛教。影片《喜马拉雅王子》的历史定位在唐朝之前,显然此时的雪域高原还没有能一统藏域的宗教和信仰。所以尽管在片中我们看到了狼婆、祭祀、鬼面具人等带有宗教色彩的人物出场,也是导演为了强化影片的特色而刻意安排。在宗教角度上并没有严格的参照意义。
 
链接三:酒与决斗
 
      《喜马拉雅王子》中一些生活细节的设计也尽可能的和藏民习俗有所契合。藏族是一个十分讲究礼仪的民族。民风纯朴,礼让谦恭、尊老爱幼、诚信无欺是自古传下来的纯良礼俗。比如在饮食和饮酒方面,藏民族礼仪深刻地反映着藏族的伦理精神。平时,家人和邻里和睦相处,爱幼,诚信待人。家中酿了好酒,头道酒“羌批”敬献神灵后,首先由老人品尝。每年收割新粮食,尝新也是老人们的“专利”。日常家庭就餐,由主妇掌勺分发食物时,首先是为长者盛,然后全家围聚火塘旁进餐,其乐融融。
藏族人十分好客,待客热情周道,若有宾朋登门,定会倾其所有,拿出好酒好茶好菜盛情款待。影片中,多次出现的酒宴场面,无论是座次排位还是饮宴礼节,无处不体现主客仪礼、老幼尊卑等,既和睦融融又王臣有序。
      事实上,藏民族的风俗远比影片表现的更加复杂和丰富。饮酒是藏民日常生活重要的一环,既有饮食享乐,更有礼仪尊卑之礼。电影后部分,拉摩洛丹与雷桑尔角斗一场戏。尽管两人复仇之心难以释怀,却也要坚持在决斗后共饮美酒,真不失雪域英雄的铮铮气概。
 
链接四:葬礼
 
      在现实的藏域,丧葬方式多种多样。其中以天葬、水葬、火葬、土葬和塔葬为主。普通人多采用天葬。死者的尸体在经过僧人念经超度后,被天葬师将其躯体肢解并一一喂食为野生鹫鹰。鹫食尸骨越干净,表明逝者生前没有罪孽,灵魂可以升入天界。天,在藏民心目中有着崇高的地位,雪域高原离天最近,它不仅是富有万千风光的自然界的天,而且是佛教化和理想化的天国——极乐世界。用幻想消除对死亡的恐惧,摆脱现实的烦恼把希望寄托于未来,这也是一种人生态度。
      影片选择了更适于银幕表现的水葬作为为美丽恋人的送别仪式,兼顾了西藏民族民俗,也较能为普通观众的视觉习惯所接受。《喜马拉雅王子》对藏民俗表现的另一具有民族特色的内容就是王子恋人奥萨鲁央的葬礼。在静谧而迷幻的仙女湖上,奥萨鲁央的圣洁躯体随波缓流,回归自然。这在藏族的丧葬风俗中称为:水葬。
 
链接五:舞蹈
 
      再来说说影片中的舞蹈。藏民族是个多才多艺的民族。人们常说:能走路的会跳舞、会说话的能唱歌。能歌善舞是藏民族的天性,她使“世界屋脊”的雪域圣地变成为举世公认的“歌舞的海洋”。 藏族舞蹈有悠久的历史。独特的舞韵、优美的唱腔、古朴的服饰、多彩的面具、神秘的剧情,使得藏舞成为藏族人民喜闻乐见的特色艺术。藏舞的类别也丰富多彩,风格独特。
      影片《喜马拉雅王子》编舞是有着芭蕾公主之称的中央芭蕾舞团的首席独舞演员侯宏澜。她曾获卢森堡第四届国际芭蕾舞大赛女子金奖,主演大型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海盗》,并在《天鹅湖》、《堂·吉诃德》、《睡美人》、《舞姬》、《吉赛尔》、《大红灯笼高高挂》等剧目中担任重要角色。在进行过十多年专业芭蕾舞训练后,舞蹈已经融入侯宏澜的血液和生活,成为她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电影制作中担当编舞,对于侯宏澜而言,是一种有益的尝试。在她看来,编舞是影视剧舞蹈创作的最关键者。她的创作要最直接体现导演和编剧的意图,透过舞者的灵动跳跃,舞蹈要突出影片的灵魂,直抒影片情愫。
 
链接六:藏饰
 
      首饰的概念在汉文化中一般是作为人体和服装的“点缀”,而在藏文化中,尤其对女性而言,用“浑身披挂”四字更为贴切。各类首饰与其挂件遍布全身。头上佩的簪子、发卡、骨环、玉磐、发珠饰链及各类耳环等;胸前戴的项琏、珠饰、等各类护身饰件;腰上系的图纹腰带、金属腰带、悬挂的火镰、腰包、藏刀、海贝、小铃等一大批精美饰件;手上戴的各类戒指手镯;背后披挂的氆氇五彩饰带,以及各类金银珠宝。
      由此,造就影片强烈地域民族特色的另一个重要元素就是该片的服装设计。《喜马拉雅王子》的服装设计莫晓敏十年前就与胡雪桦导演在影片《兰陵王》中有过合作。在为影片量身定做服装的过程中,他坚持形似与神似统一的原则,努力抓住藏式服饰的设计精髓,同时在样式上又不受其固有模式的约束,力求达到“神似”。传统藏式服饰肥腰、长袖、大襟是其典型的结构。不仅如此,首饰在藏族服饰构成中也扮演重要的角色。
      莫晓敏在影片服饰的二度创作中,坚持把握虚实结合的原则,基本款式、大块面、大轮括作“虚”处理,饰物、图案等作为“实”处理,精心刻画。体现在主要人物的服饰设计上,帽饰和肩部为“实”,花大功夫仔细刻画。如“克劳盎、娜姆王后、苏毗国公主阿郄苏羯”等人物的帽子和装饰。专程去西藏,请首饰匠人按经过重新设计的要求定制 ,均采用真的“黄铜、白铜”用手工打造而成;大臣的帽子,借鉴一种喇嘛帽款式改变而来;宫廷侍卫的服饰最为夸张。其身份的特殊性,造型本就应具有一定仪式感。在片中,牦牛作为图腾。所以大胆地将藏饰中的一种牦牛头造型,经过设计后,做成了宫廷侍卫夸张的帽子,总体感觉异常强悍,很具威慑力。
 
      电影是综合的艺术。《喜马拉雅王子》无疑是部优秀的中国影片。不仅因为有胡雪桦导演独到的艺术品味和审美感悟,更因为影片本身所聚集的众多对电影艺术执着追求的中国影人。由于他们,《喜马拉雅王子》这部民族特色鲜明的影片终将被打上 “中国制作”的浓重烙印,在中国电影步向世界电影圣坛的道路上更进一步。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