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诚 > 拉扎尔先生

影片介绍

拉扎尔先生

导演:菲利普·法拉迪约 

主演:玛丽伊芙·布瑞加德 塞蒂克·本苏莱曼 

国别:加拿大

题材:剧情 

内容简介:
      当贝希尔·拉扎获悉一名小学老师以一种极端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的消息之后,作为一名阿尔及利亚移民,而且急于在魁北克寻求到政治方面的庇护,今年已经55岁的他来到这所学校,提交了自己想要成为一名代课老师的申请,而他在自己的国家里,曾有过长达19年的教学经验……正好赶上这里的校长正苦于一直找不到合适的替代人选,所以拉扎几乎是在没有任何竞争对手的情况下就被聘用了。
      很快,一直麻烦缠身的拉扎就意识到自己卷进的是另外一个已经初具规模的混乱的世界,在处理自己的悲惨遭遇的过程中,他还不得不想办法抚平一个年仅10岁的学生所经历的伤痛和惊吓,作为第一个发现老师尸体的人,这个学生显然还不能很好地理解和消化自己所见到的画面。还有另外一个女生,她到处宣扬自己亲眼目睹的一切,只不过她对整个事件的解释还掺杂着对她朋友的怨恨,很可能会引发无法预料的意外结果……
      随着时间的推移,拉扎开始真正关心和在乎起他的学生,希望能够传授给他们更多的知识,帮助他们一起迎接不可知的未来——可是他的这种做法却遭到了学生家长的一致反对,他们更希望他能以一种专业的态度,和自己的孩子保持一定的距离。
 
精彩视点:
      《拉扎尔先生》是一部加拿大艺术电影,视觉上与北欧影片十分亲近,镜头简洁干净,光调中性,节奏平缓,没有任何刺激性的段落。表面上看,他讲的是位冒牌老师如何带领学生走出心理阴影的故事,随着故事发展,观众会发现,流亡而来的阿尔及利亚老师拉扎并没有扮演一个救世主的角色,由于在祖国的悲惨遭遇,他失去了妻儿,满心疮痍来到加拿大,和那些失去老师的孩子一样,同病相怜。
      《拉扎尔先生》的灵感来源于伊夫林·车那琳尔所创作的一部同名舞台剧,作为一部“教室电影”,该片与美国影片《死亡诗社》、法国电影《隔壁之间》、《放牛班的春天》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但调性和气质上偏于保守,对于诸如移民话题、校园暴力、种族主义的触及也都浅尝辄止,不过这并不妨碍它成为一部温暖舒适的电影。
      自从加拿大电影人菲利普·法拉迪约于2000年自编自导了他的大银幕处女作《电冰箱的左手边》之后,他就成了魁北克省最应该被密切注意的一位导演新秀,法拉迪约所涉足的体裁类型一直以多变著称,他时刻都在以一种很有判断力、真诚和智慧的态度,描述魁北克社区所特有的不同的话题和焦点。
 
《拉扎尔先生》:向老师致以永恒不变的敬意
 
《拉扎尔先生》是一部加拿大艺术电影,视觉上与北欧影片十分亲近,镜头简洁干净,光调中性,节奏平缓,没有任何刺激性的段落。表面上看,他讲的是位冒牌老师如何带领学生走出心理阴影的故事,随着故事发展,观众会发现,流亡而来的阿尔及利亚老师拉扎尔并没有扮演一个救世主的角色。由于在祖国的悲惨遭遇,他失去了妻儿,满心疮痍来到加拿大,和那些失去老师的孩子一样,同病相怜。
影片的亮点是剧中一票演员的精湛表演,从那个心事重重的小正太,到萝莉味十足的早熟小女生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拉扎尔这个角色无论从人物塑造,还是内心挖掘都很有说服力。他的面孔有着阿尔·帕西诺式的冷峻,高大魁梧且举止十分优雅。在和校长一番面谈后,热情、爽朗同时有着导师气质的他谎称自己有19年教龄,是加国的永久居民,蒙混成了孩子们新的主心骨。
作为一部“教室电影”,《拉扎尔先生》与美国影片《死亡诗社》、法国电影《隔壁之间》《放牛班的春天》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但调性和气质上偏于保守,对于诸如移民话题、校园暴力、种族主义的触及也都浅尝辄止,不过这并不妨碍它成为一部温暖舒适的电影。影片结尾,拉扎尔的难民身份暴露,不得不离开学校。导演显然有着诸多批判和讽刺的态度,比如校长为了保全自己的位置,希望在老师自杀的问题上息事宁人,但拉扎尔执意寻求真相,并最终导致他成为又一位离去的好老师。
 
影片幕后——
  《拉扎尔先生》的故事以一位老师自杀为起点,学生面对突然失去自己的班主任,学校提供了表面的支持。有着特殊背景的拉扎尔带着妻子的履历走马上任,他从学生的相处当中,或多或少能体会到已故而曾经担任老师的妻子的想法。电影中可以看到主角与学生共同成长,他既看学生给他的书,也介绍书给学生,过去以经营餐馆为生的拉扎尔越来越像一名老师,他关心到学生的心理状况,这正是体制所忽略的。他注意学生的感受,或者就是我所感受到的一种教育伦理,这种关系不论是体制或家庭中也可能有所欠缺的,戏中的校务会议及与家长会谈的情节能让人感到教育体制容易与学生衍生的距离。 
  当然,主角的独特经历也可能是他能体会学生的原因,突然失去身边的人,那份痛苦,拉扎尔也不容易克服。他在被辞退前苦求校长让他上最后一课,因为他知道没有说再见,对学生来说是难以接受的,这又说明学生与老师之间的关系并不是售货员与客人般单纯,不只是制度中的名词。电影把主角痛失至亲的情况与学生失去老师的感受并置,两件事彷佛看来是相同,甚至就是一件事。故事中有人问主角有否与学生分享自己的事,主角摇头,好像两者没有关系,但这正是告示出两者之间造成的师生意义。 
  教育到底是怎么一会事呢?如果我们认同人的独立而不同,那么,单一的教育制度又是否能应付不同的学生?这显然不是一纸文凭所能给予启示的。师生的相处才是教育上的最重要而又被制度所摒弃的事,看到强调自己的行政工作的校长对拉扎尔的不满,让人情被制度所杜绝。
 
导演自述——
      自从加拿大电影人菲利普·法拉迪约于2000年自编自导了他的大银幕处女作《电冰箱的左手边》之后,他就成了魁北克省最应该被密切注意的一位导演新秀。法拉迪约所涉足的体裁类型一直以多变着称,其中包括了伪纪录片、喜剧、剧情以及与成长有关的故事,他时刻在以一种很有判断力、真诚和智慧的态度,描述魁北克社区所特有的不同的话题和焦点。作为他的最新作品,《拉扎尔先生》的灵感来源于伊夫林·车那琳尔所创作的一部同名舞台剧,而所有的一切都源于一场他一直企盼却始终未能成行的阿尔及利亚之旅,法拉迪约回忆道:“早在1992年,我就已经在筹划去一趟阿尔及利亚了,当时我正在拍摄一套以纪实为主的电视系列节目,可是当我做好了所有的准备工作之后,却发生了阿尔及尔首都机场爆炸案,也迫使我不得不取消这次行程。由于从那以后,战争爆发了,我只能选择站在一个安全的距离之外观望这一切,然而事态的进展和结果,却总是能给我带来非常深刻的影响。
      几年后,当我看到了车那琳尔的戏剧的时候,那种感觉就好像是与阿尔及利亚有关的记忆再一次回到我的脑海中一样,我真的被里面的人物给彻彻底底地打动了——身为一名阿尔及利亚移民,他被迫来到了一个陌生的环境,最开始的时候,我先是对他的背景产生了兴趣,还有他曾经历过的悲惨的失去,恰好在他正在教的一位学生的身上出现了相似的情况,所以我不断地对自己说,‘也许这个故事能够成就一部非常优秀的电影作品。’基本上而言,原著就是一个男人的独角戏,所以观众很多时候只能靠推断和猜想,也使得我在看这出戏的过程中,产生了很多相关的想象,甚至问了自己一些问题,几乎就是在脑子里完成了剧本的创作,我当时的想法是,‘我要把这个人物绑架走,将他带进一个电影的世界里,想尽一切办法围绕着他发展出一个完整的故事,能够牢牢地捕捉到观众的全部注意力。’这就是我最初想要制作这样一部影片的心理活动。” 虽然无缘共同为《拉扎尔先生》完成改编剧本的创作工作,但是在此期间,菲利普·法拉迪约和伊夫林·车那琳尔却一直保持着非常频繁和紧密的联系,几乎每一个阶段都有车那琳尔的影响和参与,法拉迪约说:“我完全是独立一人将剧本写了出来,不过车那琳尔永远是第一个读到我最新写完的篇章的人,她总是积极的给予我带有着很大的帮助的反馈,尤其是我为电影版本创造的一些新人物,可以说是我们两个人一起商讨和考虑了各种不同的可能性之后,最终得出的定论,为此,我做了很多相关的调查和素材收集,事实上,我特别找了一所小学,然后花了大量的时间静静地坐在教室的角落,看着孩子们在这样一个环境里都会出现什么样的行为举止,以及他们都会问一些什么种类的问题?后来,我还亲自去了一趟阿尔及利亚,去看看故事中的主角贝希尔·拉扎尔出生并长大的地方,包括他身处的文化和政治背景——这一过程用掉了我差不多两年半的时间,我希望能够尽可能地做到真实与严谨。” 在近几年的时间里,关乎教育这一话题的电影作品可以说是层出不穷的,而且大多受到了极大的好评和肯定,比如说2002年的《是和有》以及2008年的《课室风云》,但是这部《拉扎尔先生》却是通过一个完全不一样的角度进入到了这个孩子们的世界的,菲利普·法拉迪约解释道:“虽然这些影片我都有看过,但是我在创作剧本的过程中,其实从中可借鉴的东西并不多,所以我只能尝试着以我自己的方式来呈现这一故事主题。我还记得,我看到《课室风云》的时候,正好赶上我刚刚开始为《拉扎尔先生》写剧本,我当时真的是非常地沮丧,因为我意识到了这是一部多么伟大的影片,想要超越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于是我开始解析它,包括写作和拍摄的形式,还有里面涵盖的题材——最终,我意识到,我们的作品从风格和基调来看,是完全不一样的,没有任何可比性,我也终于松了一口气。还有2006年的那部《半个尼尔森》,同样让我‘虚惊’一场,说实话,我真的很喜欢这些影片。” 一个缩小版的社会体系菲利普·法拉迪约认为,之所以会有如此多的电影人对这一电影素材感兴趣,主要还是源于一种更为深层的理解和意义,法拉迪约说:“学校就好比是社会的一个微观世界,在这里,你需要学习计算、读和写,但与此同时,你还得学会如何结交新朋友,然后经历一大堆类似于憎恨、嫉妒或竞争之类的情感。一个班级就好比是一间体验‘真实生活’的实验室,我觉得很可能这就是为什么有那么多艺术家将自己创造性的眼光投放到这里的最主要原因,正是因为这个世界具备着难以置信的丰富色彩和可能性。” 其实一开始的时候,还是在伊夫林·车那琳尔的建议下,菲利普·法拉迪约才决定启用没什么名气的穆罕默德·菲拉格来饰演影片中的拉扎尔的,他承认道:“我当时特别去法国给一些阿尔及利亚裔的演员进行试镜,其中就包括了菲拉格,我发现我真的很喜欢他,包括他为我们呈现出来的那种朴实的表演风格,都让我认定他是最合适的人选。即使他之前的舞台剧作品总是以荒谬、滑稽的内容为主,而且不可避免地掺杂了政治的成分,可是我仍然觉得他相当符合我对这个角色的想象——首先,拉扎尔是一位移民,可又和其他人显得不太一样,至少孩子们都觉得他非常可靠,特别地和蔼可亲。所以,我决定去剧院看看他的节目,然后在后台见到了他……菲拉格对车那琳尔的原著显然是相当地了解,这也让我感到了些许的安心,我拜托他读了剧本里的一部分台词,然后用我随身带着的便携摄像机录了下来,所有的一切就这样有了一个明确的结果。” 在勾画这个人物的过程中,菲利普·法拉迪约以一种细腻的手法和动人的细节呈现,一点点地赋予了拉扎尔一种非常复杂的层次感,法拉迪约说:“比如说拉扎尔经常看的全部都是魁北克最为经典的文学著作……其实我这么做是为了突显出他是一个受过高等教育且极有文学修养的男人,并非像大家想象的那样难以沟通。”
       《拉扎尔先生》一拉开序幕,就描述了一组相当考验人的心理承受能力的画面,影片中的两位学生小主角一大早来到教室,却发现他们的老师将自己吊死在了这里——菲利普·法拉迪约在处理这部分场景的时候,运用的是一种极具感染力的表现手法,同时也奠定了整个故事需要遵循的节奏与基调,法拉迪约表示:“事实上,在正式动笔之前,我也纠结了很长一段时间,因为我真的没有想好选择什么样的风格来处理这种内容才是最合适的……一开始的时候,我们所要讲述的一切发生在一位小学老师自杀之后,很快,我就理解到,如果想让大家从情感层面更加深入地体会到这些孩子们经历的是什么样的转变与心理历程,那么就需要和他们一起度过这一刻,随后,我向自己提出了疑问,‘我应该如何去写这样的内容?’我知道我不得不通过一个孩子的视角来展示这个事件,作为这里的学生,他根本就没想到他会亲眼目睹自己的老师吊死在平时上课的教室里。但是,最后我还是决定选择一种软色调,因为我不想让这一部分表现的太过“引人入胜”或震惊,反而平静到了一种想象不到的地步。从我的观点出发,我个人认为关于这一惊人的发现之后引起的骚乱,相比较而言要更有趣一些:空旷的走廊慢慢地注满了其他来上课的学生的声音,他们还不知道这里到底发生了什么,直到一位老师终于看到了眼前的一切,马上开始驱赶身后的孩子们,让他们离开,对于我来说,后续的故事远比上吊自杀本身要重要得多。除此之外,我还在舞台的设计上动了很大的心思,因为我想一个镜头搞定,很可能会留下更为深刻的印象,这不仅是整部影片里惟一的长镜头,也是我们最先拍摄出来的一组画面。” 菲利普·法拉迪约选择以这样的方式开始讲述这个故事,自然是有他自己的原因和意图的,法拉迪约说:“从某些方面来看,任何事物都是有其存在的理由,包括前因后果,所以我真的希望能够按照时间的顺序来拍摄这部影片。
      《拉扎尔先生》开头的部分发生在冬天,但我们却是在夏天正式开始了相应的制作工作的,所以我们在拍摄的过程中,不得不事先跳过一些需要出外景的内容,取而代之的是将发生在室内的部分率先弄好。” 由于《拉扎尔先生》涉及了很多儿童演员,所以菲利普·法拉迪约决定完全按照故事发生的时间顺序来拍摄这部影片,也可以更有效地帮助到这些孩子们,法拉迪形容道:“毫无疑问这一切起到的都是积极正面的作用,不但建立了一种正确的表演氛围,还赋予了他们一个值得参考的依据,尤其是在情感方面的发展上建立了一个基础,让他们能够按照正确的维度一路向前……要知道原著完全是一个人的独角戏,所以这些学生角色都是我一手创造出来的,因此如何为他们设计一个统一的风格,也变成了一个异常重要的环节。”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