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诚 > 一九四二

影片介绍

一九四二

导演:冯小刚 

主演:张国立  张默  徐帆 

题材:历史 剧情 

内容简介:
      一九四二年,因为一场旱灾,中国河南发生了“吃”的问题。与此同时,世界上还发生着这样一些事,比如斯大林格勒战役、甘地绝食、宋美龄访美和丘吉尔感冒。
      大灾之年,加之战争逼近,为了躲灾,所有人都不得不带上家当,往陕西逃荒,财主老东家范殿元家底殷实,但迫于形势,也赶着马车,拉着粮食,带着老婆、怀有身孕却不幸刚刚失去了丈夫的儿媳妇、女儿星星及长工拴住,加入到了逃荒的人流。
一路上历经坎坷,粮食都吃完了,为了儿媳妇刚出生的孩子,老范把女儿星星养了多年的心爱的小黑猫宰掉熬汤给儿媳妇下奶补充营养,所以人都不知该怎么跟星星交待,因为逃荒的路上,灾民与国民政府撤退的军队走在一路,日军第二轮轰炸结束后,一片狼藉,星星那时候都在不顾自己的性命,保护这只猫。谁知,熬汤好了,星星竟然冲到锅边说:“ 我也要喝猫汤 。”
      3个月后,逃荒的人终于到了陕西潼关,但此时大家都已疲惫不堪,车没了,马没了,粮食没了,可却进不了城,依然没逃开挨饿的命运。洛阳战区被服厂的经理在仅剩的灾民里挑女的供吃住做工,星星实在无法再忍受这个世界,树皮都快没得吃了,她不顾老爹的阻扰,坚决要把自己卖了,去排队时撇下一句话:“你让我逃个活命吧!”。邪恶的工头看她相貌美丽挑中了她,星星排在长长的队伍里与她爹这辈子最后对视了几秒。东家难掩泪痕,他怎么也没想到,老范家会在大年三十卖闺女。眼见着一起逃荒出来的亲人一个个都没了,此时的老东家纠结无比,他带一家人出来逃荒是为了让人活,为什么到了陕西,人反而全没了?于是,他决定不逃荒了,开始逆着逃荒的人流往回走,人流中有人对他喊:“大哥,怎么往回走?往回走就是个死。”老东家像是自言自语地呢喃着:“没想活着,就想死得离家近些。” 转过山坡,他碰到一个同样失去亲人的小姑娘,正爬在死去的娘身上哭。老东家上去劝小姑娘别哭了,小姑娘说她并不是哭她娘死,而是她认识的人都死了,剩下的人她都不认识了。一句话让老东家百感交集,他拉起小姑娘的手,爷孙俩一起往山坡下走去……
 
精彩视点:
      由冯小刚导演的影片《一九四二》改编自刘震云的小说作品《温故一九四二》,反映的是一九四二年的一场灾。1993年,刘震云就把小说交到冯小刚手里,但到2011年付诸拍摄,其间历时18年。全片投资2亿人民币,是冯小刚使用胶片拍摄的最后一部电影。除了张国立、陈道明、李雪健、张涵予等众多国内明星的联袂出演,奥斯卡影帝阿德里安•布劳迪以及蒂姆•罗宾斯的加盟,更为该片平添了十分招眼的国际范儿。

《一九四二》:一段不能被遗忘的历史
 
    由刘震云编剧、冯小刚导演的《一九四二》,反映的是一九四二年的一场灾难,中国抗日战争处于战略相持阶段,此时河南大旱,千百万民众离乡背井,外出逃荒。影片以两条线索展开,一条是逃荒路上的民众,主要以老东家和佃户两个家庭为核心,展现他们的挣扎和痛苦、希冀和愤怒;另一条是国民党政府对人民的蔑视加深了这场灾难,并最终导致了自己失败的命运。1993年,刘震云就把小说交到冯小刚手里。2000年,冯小刚与刘震云获华谊兄弟支持后重启该片,2002年,《温故一九四二》建组,2011年初,王朔再次提议,重启《温故一九四二》。阿德里安·布劳迪和蒂姆·罗宾斯即将加盟该片,为《一九四二》这部本土特征明显的电影,平添了特别招眼的国际范儿。
 
故事:不能遗忘的饥饿之轻 
 
      一九四二年,因为一场旱灾,中国河南发生了“吃”的问题。与此同时,世界上还发生着这样一些事,比如斯大林格勒战役、甘地绝食、宋美龄访美和丘吉尔感冒。大灾之年,加之战争逼近,为了躲灾,所有人都不得不带上家当,往陕西逃荒,财主老东家范殿元家底殷实,但迫于形势,也赶着马车,拉着粮食,带着老婆、怀有身孕却不幸刚刚失去了丈夫的儿媳妇、女儿星星及长工拴住,加入到了逃荒的人流。
      一路上历经坎坷,粮食都吃完了,为了儿媳妇刚出生的孩子,老范把女儿星星养了多年的心爱的小黑猫宰掉熬汤给儿媳妇下奶补充营养,所以人都不知该怎么跟星星交待,因为逃荒的路上,灾民与国民政府撤退的军队走在一路,日军第二轮轰炸结束后,一片狼藉,星星那时候都在不顾自己的性命,保护这只猫。谁知,熬汤好了,星星竟然冲到锅边说:“ 我也要喝猫汤 。”
3个月后,逃荒的人终于到了陕西潼关,但此时大家都已疲惫不堪,车没了,马没了,粮食没了,可却进不了城,依然没逃开挨饿的命运。洛阳战区被服厂的经理在仅剩的灾民里挑女的供吃住做工,星星实在无法再忍受这个世界,树皮都快没得吃了,她不顾老爹的阻扰,坚决要把自己卖了,去排队时撇下一句话:“你让我逃个活命吧!”。邪恶的工头看她相貌美丽挑中了她,星星排在长长的队伍里与她爹这辈子最后对视了几秒。东家难掩泪痕,他怎么也没想到,老范家会在大年三十卖闺女。眼见着一起逃荒出来的亲人一个个都没了,此时的老东家纠结无比,他带一家人出来逃荒是为了让人活,为什么到了陕西,人反而全没了?于是,他决定不逃荒了,开始逆着逃荒的人流往回走,人流中有人对他喊:“大哥,怎么往回走?往回走就是个死。”老东家像是自言自语地呢喃着:“没想活着,就想死得离家近些。” 转过山坡,他碰到一个同样失去亲人的小姑娘,正爬在死去的娘身上哭。老东家上去劝小姑娘别哭了,小姑娘说她并不是哭她娘死,而是她认识的人都死了,剩下的人她都不认识了。一句话让老东家百感交集,他拉起小姑娘的手,爷孙俩一起往山坡下走去……
 
角色介绍
      范殿元(张国立饰):他原本是河南延津的一个地主,家境殷实、儿女双全。逃荒路上他成了自己原本的长工和佃户逃荒的“领路人”。他比其他灾民更有见识也更有决断力,一直带领电影中主要的两个逃荒家庭前进。
  蒋介石(陈道明饰):抗战时期的中国国民党总裁、国民政府主席、国防最高委员会委员长。他带领政府、军队和整个中国在灾难深重的1942年艰难前行。
  李培基(李雪健饰):1942年时任河南省政府主席。这个角色在片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安西满(张涵予饰):传教牧师。当灾难来临的时候,他觉得时机到了,他希望能像当年的摩西带领犹太人逃出埃及那样帮助着灾民逃离苦难。他每天就骑个自行车游走在乡间,苦口婆心的为灾民灌输宗教信仰,牺牲甚为珍贵的粮食只为了能给死去的灾民做超度。
  老马(范伟饰):厨子老马是逃荒路上一个很特别的角色,命运转折很大。这个与炉灶为伍的伙夫,经历了从伙夫到法庭庭长,再到与人贩勾结,再到日军俘虏的人生起落。
  瞎鹿(冯远征饰):范殿元的佃户。他木讷迟钝却又在生计上处处算计,为的是养活上有病娘、下有儿女的一大家人。自幼喜爱木工活的他,拉得一手好胡琴,也正因为这音乐上的共同爱好,与传教士安西满结为了生死之交。
  花枝(徐帆饰):瞎鹿的妻子,是两个孩子的母亲。她坚强、现实,把孩子看得比任何人任何事都重要。在逃荒的路途中,她凭借自己护犊的本能,一路为自己和孩子的生存而不惜一切代价地坚持。
  白修德(阿德里安·布洛迪饰):记者。他把那次灾难记录在他的报道和回忆录中,留下了震撼人心的一部苦难史。曾获得普利策奖。
 
幕后:悲情史诗告别煽情在克制中反思
    在经历了一场饿殍遍野的大饥荒和一次惨绝人寰的大逃荒之后,张国立扮演的“老东家”决定不再往前走了,所有的亲人、朋友死的死、逃的逃,活着本身都变成了一件因孤独而意义待考的事,那就回家吧,死,也死在家里。于是,老东家逆着逃荒的人流走去,并收留了一个在路边痛哭的小女孩。许多年后,这位小女孩的后代中出现了这个故事的讲述者。
从结局来看,《一九四二》无疑是一出冰冷彻骨的悲剧,三千万逃荒的灾民,一路流亡而去,因战争、疾病、寒冷和饥饿渐次凋敝,直到最后他们也没有得救,对于活下来的灾民来说,体面、尊严甚至民族大义都变得空前犹疑,在这场生存大战中,没有赢家,只有苦熬过来的幸存者。
      管子说,“仓廪实而知礼节”,饭都吃不饱,一切都会在饥饿中变得轻飘飘。性、身体乃至人身自由都成了待价而沽换取粮食的工具,礼义廉耻所构筑的传统价值观在空前的饥饿中变得薄如蝉翼,不仅传统的儒家宗法理念被弃若敝履,就连基本的家庭伦理也饿得头昏眼花、不堪一击——丈夫出卖妻子,父亲兜售儿女,以及各种通奸匪劫事件,更是不一而足。虽有原作的坚实基础,但在影片拍摄前,导演冯小刚还是多次前往实地调查搜集史料,无奈史实太骇人,在我们这个没有分级制的电影市场里,导演只好大量舍弃过于“刺激”的素材,并大幅弱化了电影中种种因饥饿而导致的道德\伦理冲击(当然也考虑到了普通观众的接受度),不过即使这样,当我们在电影院里看到《一九四二》时,其震撼程度也是近年来的国产片无法比拟的。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阿马蒂亚·森在他的大饥荒研究中指出,导致全面性大饥荒的原因往往并不是粮食总供给量的不足,而是由于信息封锁、分配不公等个人权利的“贫困”所致。天灾人祸,天灾在前头,可压倒骆驼的最后那根稻草,还是人祸。1942,水旱蝗汤,河南老乡始终没忘加上那个“汤”。《一九四二》的电影基本上分为两条大线索,一条是老东家等人的逃荒,另一条就是国民政府应对饥荒的措施。当然,日本侵略军给救灾造成了不言而喻的困难,但国民政府在饥荒时依然贪污腐化、横征暴敛,军队甚至不顾客观困难对灾民强征军粮,凡此种种,相互叠加,终于酿成了这场灾难。要不是美国记者白修德如实报道这场饥荒,通过美国政府给蒋介石施加了压力,恐怕蒋还迟迟不会开仓放粮(电影中也呈现了这条故事线)。总的来看,《一九四二》基本客观的还原了国民政府和国民党军队对于灾民的罔顾——就算有李培基的殚精竭虑,但大的政治环境腐坏了,个把清官根本无法扭转局面。
      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多灾多难的历史,民族存亡的巨大危机始终让“救亡压倒启蒙”,于是,人道主义的灾难往往被掩盖或扭曲了,在外敌入侵的关头,一切以抵御侵略者为重。但是,吃饭的问题不解决,怎么解决其他问题?《一九四二》也呈现了日本侵略军用军粮赈济灾民的史实,当然笔墨并不多,对于日军的暴虐行径,影片也忙不迭的进行了交待——日本鬼子给了灾民救命的白馍,但接下来就是不由分说的滥杀。很显然,《一九四二》的深处隐藏着一个民族主义和人道主义相冲突的主题,导演在处理这一敏感主题时,不得不小心翼翼。应当说,影片现在所呈现的面貌,既符合大的历史事实,也不会在立场上授人以柄。
      有史料记载,由于国军和日军在对待赈灾态度上的迥异,以至于不少河南老乡在战时的倾向发生了大转折:据说中原地区大约有5万名中国军人是被当地百姓缴械而失去战斗力的,在国军与日军交战时,日军的伤员撤下来时有老乡们抢着抬担架,还有不少老乡亲自带路,帮着日军四处去追击那些走投无路的国军散兵,更有甚者,还出现了不少老百姓帮助日军成建制的解除国军武装的例子。
      历史是复杂的,当大饥荒让一切坚固的东西都变得轻飘飘时,记述这段历史的《一九四二》反而厚重了起来,食指在诗中写道:“我之所以坚定地相信未来,是我相信未来人们的眼睛——她有拨开历史风尘的睫毛,她有看透岁月篇章的瞳孔。”当我们这些“未来人们的眼睛”注视着大银幕上的《一九四二》时,我们的睫毛正在拨开历史风尘,我们的瞳孔正在看透岁月篇章——对经历了那场大灾难的同胞来说,这是一场迟到但必须的告慰。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