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诚 > 特别响 非常近

影片介绍

特别响 非常近

导演:斯蒂芬·戴德利 

主演:汤姆·汉克斯 马克斯·冯·西多 约翰·古德曼 

国别:美国

题材:剧情 

内容简介:
       家住纽约的小男孩儿奥斯卡·谢尔从小就接受父亲托马斯·谢尔的严格教育,以至于他拥有超越自己年龄的智商。托马斯为了一家人的生计,经营了一家珠宝店,但他的梦想却是成为一个科学家。奥斯卡对父亲的崇拜溢于言表,而震惊世界的“911事件”的发生,却阻断了这段父子情,托马斯很不幸的在那场意外中丧生了。如此残酷的现实给奥斯卡带来的是巨大的精神创伤,也为他日后的生活中留下了许多恐惧后遗症。
      他一直不敢面对父亲的死,直到有一天,他鼓起勇气踏进了父亲曾经生活的房间,在衣橱旁寻找父亲留下的气息时,他意外打破了一个蓝色花瓶,在瓶子中他找到了一个写着“布莱克”的信封和一把钥匙。奥斯卡执着的认为钥匙和那个叫“布莱克”的人必定和父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于是寻找开始了,他要找到“布莱克”,并要找到那把钥匙对应的锁。奥斯卡遗传了父亲的科学精神,为了找到布莱克,他找来电话黄页遍寻叫布莱克的人,然后分区分时寻找,制作卡片,存照立据……奥斯卡用这种方式来追寻父亲,看似毫无意义的寻找,但对于他来说却是最好的心灵安抚。
      奥斯卡在纽约穿行了5个街区,从中央公园到康尼岛再到哈林区,他一边寻找一边也在感受着这个曾遭受磨难的城市的每一个人的遭遇以及诉说,在倾听他们回忆和苦楚的同时,奥斯卡对于父亲的思念也在脑海里激荡。难以入眠的深夜,奥斯卡向母亲抱怨起将父亲空棺下葬事情,对于母亲来说,入土的空棺是对自己的慰籍,但奥斯卡在这一点上却不理解母亲。
      后来,奥斯卡去奶奶家时见到了奶奶说的那个古怪的租客,他不愿跟奥斯卡分享自己的故事,可奥斯卡却把憋在心里的一番话说给了租客,租客不愿说话,只是用一个小本来写下自己想说的话,他表示愿意跟随奥斯卡找寻那把钥匙可以打开的柜子。一段时间后因为奥斯卡执意要问出老人的底细,租客离开了奥斯卡,而聪明的奥斯卡其实早就知道了这位神秘租客就是自己的爷爷。
      父亲生前跟奥斯卡一起规划了寻找第六区的“侦查探险”游戏,还告诉他一个真理:不要停止寻找。 就这样,一直怀揣着一种不放弃精神的奥斯卡接到了一个名叫艾比·布莱克打来的电话,在艾比的带领下,奥斯卡终于找到了那把钥匙的真正主人。
 
精彩视点:
 《特别响,非常近》是由华纳兄弟发行、史蒂芬·戴德利执导的一部电影,集合了汤姆·汉克斯、桑德拉·布洛克等大明星出演。导演史蒂芬·戴德利以一个遇难者的家庭作为众多美国家庭的切片,通过一个小男孩儿满纽约的寻找,来治愈深受其伤的美国众生。
      本片是根据作家乔纳森·萨佛兰·福尔的小说改编,全片放弃了对“911事件”的正面描绘,通过侧面讲叙,让我们有更多的围度来观察灾难下的美国社会。作为一个曾经把畅销小说《时时刻刻》和《朗读者》拍成著名电影的导演,戴德利找来了《阿甘正传》和《本杰明·巴顿奇事》的重量级编剧艾瑞克·罗斯操刀剧本,最大限度地在不损坏原小说质感的基础上为影片营造出一个好故事。该片曾获得第84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及最佳男配角提名。
10月19日  CHC  播出
 
 
 
《特别响 非常近》:一个孩子的执著与挣扎
 
      根据同名著名小说改编的电影《特别响 非常近》由华纳兄弟公司与派拉蒙影业联手推出,讲述了一个在“9.11”事故背景下,一个小男孩从伤心欲绝到自我愈合、自我发现的成长故事。从主演阵容来看,这是一个高度闪耀“奥斯卡”光辉的班底:曾执导《时时刻刻》、《生死朗读》的英国导演史蒂芬·戴德利出任导演,两届奥斯卡影帝汤姆·汉克斯与新科奥斯卡影后桑德拉·布洛克联袂出演男女主角,著名制片人斯科特·鲁丁担任制片,影片剧本将由曾参与《本杰明·巴顿奇事》的编剧埃里克·罗斯编写。
 
故事:廉价的泪点不要也罢
      影片主人公是一位名叫奥斯卡的九岁男孩,他有着一个幸福的家庭,爸爸是个曾经梦想成为科学家的珠宝商,父子俩经常在玩寻宝、探险的游戏中增进亲情。我认为影片的主题之一“非常近”就是表现在影片一开始父子其乐融融的血缘亲情。但是随着影片主题之二“特别响”的背景音效: 救火车的啸叫声、爆炸声、惊叫声、哭泣声,影片把我们带到了911的悲惨场景……小男孩奥斯卡的父亲碰巧在世贸中心106层开会,他在遇难前打了六个电话给家里,在喊了9次“你在吗?”没人接听后遗憾地离开了人世。而小男孩奥斯卡当时就在家里听到了所有父亲临终前的录音电话,因为倍受惊吓而没有接听,从此留下了自责、自虐的心理疾病。
      奥斯卡偶然从父亲遗物中发现一只上面写着“布莱克”的信封和一枚钥匙。小男孩认为这是父亲留给他的寻宝游戏,他必须找到对应的那把锁。奥斯卡明白只有不停地寻找,才能离远去的父亲更近,才能停止对父亲的思念。他开始在纽约逐一寻找427位姓布莱克的人。从此,他走进了陌生人酸甜苦辣的生活,走进了爷爷布满伤痛的无声回忆。
电影情节虽然很简单,但每分每秒都让人看了揪心、让人心痛,原来幸福应该离我们每个人都那么近,一个微笑、一个拥抱、一个耸肩、一个游戏、一句问候……但是幸福却又是稍纵即逝的,父亲的突然离世给九岁的小奥斯卡留下了深深的伤痛,他是那么的无助而又无奈,像一只失去父母庇护的小鸟在寒风暴雨中瑟瑟发抖。这让我突然意识到,原来看似坚强的孩子竟然如此需要父母的庇护,原来没有父母的孩子身心上竟然如此倍受煎熬!
 
剧本打造——
      影片根据作家乔纳森·萨佛兰·福尔的小说改编。要把这个小说拍摄成影片的想法并不是史蒂芬·戴德利和制片人斯科特·鲁丁的脑门一热的想法,早在2005年,小说刚刚出版的那一年,戴德利就看上了这个小说。到影片2011年3月开拍,史蒂芬·戴德利已经为这部电影工作了整整6年时间。作为一个曾经把畅销小说《时时刻刻》和《朗读者》拍成著名电影的导演,戴德利自然明白把《特别响,非常近》改编成一个出色的剧本有多么重要。但是限于小说叙事的琐碎和语言的优美,他必须得找一位相当靠谱的编剧来改编剧本,才能最大限度地在不损坏原小说质感的基础上为影片营造出一个好故事。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史蒂芬·戴德利找来了《阿甘正传》和《本杰明·巴顿奇事》的重量级编剧艾瑞克·罗斯操刀剧本。
      在改编小说的过程中,小说里的那些照片给了艾瑞克·罗斯很多指引。艾瑞克·罗斯说:“福尔的小说非常棒,非常有感觉。他使用了游历小说的方式描绘了一个男孩对周遭世界的探寻、质疑和发现。这是非常传统的写作方法,也是编剧最害怕的一种文本,因为故事缺少矛盾和冲突,只有靠情绪来推动情节和人物性格的发展,写不好就变成了一种流于表面的故事。不过,好在福尔在小说中写了一个不知名的钥匙,可以用这些东西穿缀起整个奥斯卡的发现的旅程。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个故事和《阿甘正传》有几分相似。只不过,这部电影的故事,要更平淡一些,而且通过孩子的眼睛来表述这个世界,难度会更大。最重要的是,在这个故事中,笑料是我们要极力避免出现的内容,而且在影片之中还要安排一些情绪上的高潮。总之,编写这个剧本,对我来说,是一个难度不小的挑战。”
 
幕后花絮——
  2005年,紧随在乔纳森·萨佛兰·福尔(Jonathan Safran Foer)所着的倍受赞誉且混合了尖锐、深刻的喜剧与悲剧的第一本小说《真相大白》(Everything Is Illuminated)之后的,就是他的第二部作品《特别响,非常近》了,讲述的是一个相当具有趣味性并非常值得玩味的故事,跟随着一个早熟又敏感的男孩的脚步一路前行,他发明的是一大堆突发奇想的设计和装置,梦想着步入太空遨游,然后还收集了很多分类比较随意、杂乱的物件,最终却迫使着他在纽约复杂的地形结构当中展开了一场唐吉诃德式的冒险之旅……与此同时,这本小说也代表着文学历史上第一批关乎“9?11事件”为美国家庭所带来的痛苦和和哀伤的作品,不仅仅是对焦在了一个小男孩是如何通过自己的想象力来战胜无处不在的恐惧和失去家人的难以理解的悲伤的,虽然看起来毫无逻辑可言,却潜藏着各种可以调和的可能性。
  当曾凭借着《跳出我天地》(Billy Elliot)、《时时刻刻》(The Hours)和《朗读者》(The Reader)三度获得奥斯卡提名的导演史蒂芬·戴德利(Stephen Daldry)第一次阅读到原著小说的时候,他一下子就被故事中的小主人公奥斯卡?谢尔所展现出来的主观且个人化的观点给深深地迷住了——他是一个非常与众不同的小孩,拥有的是引人注目的高智商,可是在行为上却透露出了古怪还带有着某种强迫性,也使得他成为了一个过度专注自我而与现实隔绝的孤独症患者。奥斯卡以一种他特有的纯真、洞察力、神经过敏、大胆无畏和难以领悟来描述他的眼睛所看到的这个世界,显然,他希望可以得到别人的理解……最最重要的是,让戴德利更为感兴趣的其实是如何将这样一个观点深入到整个故事当中,就好像是一个小孩天马行空的想象力,还结合了随意的想法、记忆的闪回、不符合常规的观点和即兴的白日梦,最终却凝结出了一种最为纯粹的情感,尤其是当奥斯卡的家庭和他周遭的世界发生了不可逆转的改变时,他将会走进一个什么样的生命形态呢?
  戴德利说:“我发现乔纳森·萨佛兰·福尔的小说拥有的是真实且带有强制性的吸引力,他所讲述的这个故事不仅仅是通过一个忍受着持久且难以想象的悲痛的小男孩的视角,因为他对任何事,都有着一种独特与非凡的见解。在我看来,这样的前提和假设,既迷人又具有创造性,而且在情感维度上也是异常丰富的。” 在9·11恐怖袭击中,至少有3000名儿童失去了他们的父母,《特别响,非常近》所探讨的就是这类人群正在经历的非常特别的精神折磨和损伤,包括他们是如何挣扎着渴望回归到正常的生活状态的,而这也成了引发史蒂芬·戴德利想要知道更多的另外一个原因——他咨询了很多这方面的专家的建议和忠告,同时还有一个被称之为“星期二的孩子”(Tuesday's Children)的非营利性的组织,是由那些不幸在“9·11事件”中丧生的人的亲人和朋友共同创办的,专门帮助那些深受恐怖主义伤害的孩子们,与他们一起克服这场灾难所造成的阴影和痛苦……通过这些事先的调查,戴德利了解到,原来这个世界上竟然有那么多像奥斯卡的小孩,这起造成了极大伤害的事件的突然性、暴力性和对大众的影响力,都使得他们在本来就已经非常深刻的悲哀当中更显无助,戴德利解释道:“我先是和很多不同的专业人士进行了对话,其中包括那种针对失去双亲的小孩的心理辅导师,也以此作为一个开始——我想要更好地理解一下这是一个什么样的过程,在经历了9·11之后,他们是如何熬过来的?从几天到几个月再到几年,他们是怎样治愈自己内心的伤痛的?或者,有的时候,他们仍然沉浸在无边的悲伤当中?我做素材收集的时候,与改编剧本的创作可以说是同时进行的,而且我们还特别找来了专攻孤独症和泛自闭症障碍的精神医师,就我们的疑问进行了更加深入的探讨,而这全部都是影片中的奥斯卡正在面对的困境。”
 
相关评论——
  但凡触人痛处的题材,成败与否全在于叙事手法,无论二战的屠杀、唐山的地震或是911的阴霾,放之四海而皆准。当一个民族的伤疤被再次揭开,人们总是抗拒多过接受。若导演没有十足的把握讲一个好故事,那电影的意义便沦为旧创未愈、再添新伤般的精神屠戮。于是当911题材都被媒体、纪录片以及电影扒得体无完肤之后,时隔十年,这样一部《特响巨近》将我们再次带到了灾难现场,目的有些匪夷所思:将观众聚来哀悼恸哭么?
  能让人哭的电影不乏佳作:善良的忠犬八公,伟大的辛德勒,还有泰坦尼克号上的提琴手,不胜枚举。动人心弦的最重要一点是价值认同。《特响》无疑猜中了开头,却没有猜中结局:用男孩的成长来让观众产生代入感是好的,可是廉价的煽情手法却给人一种严重的违和感,无怪乎不少人哭完之后大呼上当,算计到家的台词和剧情,工于心计的人设的配乐,不都是冲着观众的泪腺而去的么?
  且不说让人哭就是佳作这种论调是否合理,电影的哭点也不是所有人都买账。故事说好听点是一个男孩丧父后的成长蜕变,说通俗一点,却是这样:神经质男孩折腾自己和周围所有人,包括一个不能说话的老爷爷的故事。这样的故事,可信度基本为负,就像是一篇关于911的高考命题作文,不幸地被诠释成了记叙文,言辞切切频击泪点,只不过通篇都是捏造的。这样的作品捧在手中,夸也不是,骂也不是,只好痛定思痛下手三星。
  其实电影的最大问题不在于导演的功力,戴德利无疑是一位好导演,他不用这部电影来证明自己的实力,从《时时刻刻》到《舞出我人生》,再到后来的《朗读者》,他的作品总是蕴含深情,将平凡却深刻的故事讲得满满当当,感人肺腑。这次的问题在于剧本本身,剧本就像一条洒好的面包屑,东一点西一点的小线索,小甜头,领着观众走向痛哭的深渊。虚有其形,内里则是一味的胡乱堆砌。一个灵感架起的空中楼阁,缺少的是实质性的动人细节和真实可信的体验。一味的煽情,手段就有点下作了。无关乎不少专业影评人士也这样认为:This is a movie which you want to punch on the face of. 这是一部让人看完胸闷得想挥拳相向的电影。
  布洛克和戴维斯两位女演员的演技基本无可挑剔,其他演员的演技倒也相对无懈可击,可惜的是用错了地方。汉克斯从头到尾就没什么存在感,马克斯·冯·西多这样骨灰级的演技派,只能演一个不能说话的老爷爷,却让新生代的男孩叽里呱啦说个不停,真是颇为遗憾。虽然男孩的表演不俗,可故事里他的性格还真是不讨喜啊。没有礼貌到处嘶吼,以至于IMDB上有不少人认为他患有孤僻症。要真是孤僻症到还能解释得通,关键是这是一个正常孩子,神叨叨起来大人都罩不住,嫌他烦,以至于他对妈妈说"I wish you were there" 的时候,我一边抹泪一边怨念:你在那里才对!而后来这孩子折磨老爷爷听完电话留言的那段我都要坐不住了,手法实在太用力过猛:男孩啊,求你放过老爷爷吧!别再折磨他啦!过分刻意露骨的煽情,真是看得让人如鲠在喉,心中戚戚然。
 

友情链接